編者按:
從傳統能源資源大區到國家能源資源戰略保障基地、從祖國邊疆末梢到“一帶一路”核心區、從傳統的農牧業大區到新興產業崛起之地……在廣袤的祖國西北邊陲,新疆正砥礪奮進、向新而行,鍛造潛力無限的發展新引擎,構筑暢聯歐亞的發展新優勢,書寫波瀾壯闊的發展新篇章。
宏觀著眼新疆,微觀服務新疆,中宏網新疆深入聚焦新疆各地在經濟、民生、文旅、生態等方面的發展成就,展現新疆各族人民團結奮斗、開拓創新的精神風貌,為大眾呈現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新疆。
觀新疆·經濟,發展的脈搏在這片土地上強勁跳動。從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到新興產業的蓬勃興起,從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到創新驅動的深入推進,新疆憑借獨特的資源優勢和政策支持,以開放的姿態擁抱時代機遇,不斷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
觀新疆·民生,人民幸福是新疆發展的根本追求。一項項惠民政策如冬日暖陽,讓各族群眾共享發展成果,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描繪出一幅安居樂業的美好畫卷。
觀新疆·文旅,融合共進的旋律在此激昂奏響。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與壯美的自然風光在這里交相輝映,獨特的民俗風情與現代的旅游服務相得益彰。新疆文旅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也促進了各民族間的文化交融。
觀新疆·生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新疆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疆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在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堅守生態紅線,積極推動可持續發展,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良性互動。
中宏網新疆1月8日電 晨曦初露,帕米爾高原銀裝素裹,宛如披上了一層輕盈的白紗。小寒節氣后,寒意愈發濃烈,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以下簡稱:塔縣)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國家級公益林管護員米路買買提·努爾俊上山了。
踩著厚厚的積雪,腳下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響,凜冽的寒風撲面而來。一路上,米路買買提如數家珍地介紹著保護區內的野生動植物,“除了馬可波羅盤羊,這里還有北山羊、胡兀鷲、高山兀鷲、金雕、雪豹……”
塔什庫爾干縣濕地公園鳥瞰圖。武勇 攝
塔縣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62萬平方公里,是我國雪域高原重要的物種基因庫,該保護區以雪豹、北山羊、帕米爾盤羊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冰川、淡水資源和昆侖圓柏等為主要保護對象。近年來,在各級政府、林業部門及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塔縣加大保護力度,加大宣傳教育,廣大農牧民保護意識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重點野生生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
而這如詩如畫的自然美景,離不開喀什地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心血澆灌。近年來,喀什地區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以實際行動守護好這片廣袤土地上的生靈草木、綠水青山,繪就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喀什地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172天,優良比例47%,同比2023年上升5.9%,未發生重污染天氣。”1月6日,記者在地區生態環境局了解到。
今年以來,喀什地區持續優化產業結構,推進區域大氣污染協同治理,持續推動“一市兩縣兩區”區域空氣質量改善,帶動全地區空氣質量穩步改善。
同時大力開展燃煤、燃氣鍋爐整治,組織推進65蒸噸及以上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持續推進“煤改電”工程;嚴格實施機動車強制報廢標準,淘汰到期的老舊輕型汽車和摩托車,全面推進實施機動車排放檢測與強制維修制度。
“喀什地區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構建起部門齊抓共管、企業積極治理、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格局,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地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如今,生態環境改善的成果已融入喀什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1月5日是周末,午后暖陽灑滿喀什市南湖公園,東湖安居小區的楊阿姨帶著孫子孫女在公園內悠閑地散步。湖面上,一群鴨子悠然自得地游弋,孫子興奮地指著其中一只說:“奶奶你看,那個叫綠頭鴨!”而在公園的另一角,三五成群的人們正圍坐在一起打著牌,享受著難得的休閑時光。
吐曼河兩岸的居民過去因這條河而煩惱,如今卻因這條河煥發的新貌而感到歡欣。經過生態治理后的吐曼河城區段如一條綠帶穿城而過,帶給人們越來越多的“生態福利”。
2024年,喀什地區城市綠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新增城市綠地32公頃,口袋公園數量增加至18個。“水清、岸綠、河暢、景美”不僅成為美麗幸福的底色,也切實回應了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熱切需求。
不僅僅是對城市河湖管理,喀什地區還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完成生態綜合治理113萬畝、退耕還林還草補植補造32萬畝、造林綠化11萬畝,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24公里空白帶實現鎖邊合龍。
修復成效顯 濕地景色如詩如畫
冬日的喀什市中水利用生態造林基地,蘆葦搖曳、鳥兒翩躚、野鴨嬉戲……構成一幅至美的詩意畫卷,美得讓人沉醉、讓人留戀。
小寒時節,記者前往喀什市阿克喀什鄉中水利用生態造林基地,只見蓄水壩的河面上成群的野生禽鳥游弋嬉戲、低翔河面。白頭硬尾鴨、黑鸛、野鴨子、漁鷗等鳥類或站著或漫步,亦或是低飛,嫻靜優雅、悠然自得,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美麗的畫卷里。
“我們這兒有3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和17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內的95種鳥類。”護林員阿卡拉江·阿布都西庫爾自豪地說:“這里已經成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頭硬尾鴨在國內的最大越冬地。”
喀什市中水利用生態造林基地有3.8萬畝林地和1萬畝濕地,喀什市利用中水進行生態造林,修復了自然生態環境,把鹽堿荒灘變成鳥類樂園。該基地的變化正是喀什地區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的一個縮影。
莎車葉爾羌國家濕地公園飛鳥。武勇 攝
俯瞰莎車葉爾羌國家濕地公園,湖光山色構成一幅美麗的水墨畫。入冬以來,這里迎來成群的候鳥。鸕鶿、蒼鷺、白鷺、灰雁、綠頭鴨以及天鵝等在水中嬉戲覓食。據統計,2024年在莎車縣棲息越冬候鳥涵蓋35科159種,濕地公園生機盎然,熱鬧非凡。
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越來越多的候鳥在喀什地區過冬,目前,該地區發現的鳥類已有17目44科350余種。
依托豐富的濕地資源,喀什地區建立16處自然保護地,包括1處自然保護區、8處國家濕地公園、2處森林公園以及5處沙漠公園。
這些自然保護地不僅為生態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也成為喀什地區生態旅游的重要收入來源。各地通過自然觀光、徒步旅行、觀鳥攝影等方式,不斷拓寬旅游收入渠道。
綠富雙豐收 好生態帶來好日子
2024年,每天只要忙完手里的活,莎車縣恰熱克鎮生態林果防沙治沙基地護林員麥麥提尼亞孜·薩吾提就會來到去年新種植的防護林里看一看,走一走。
“每天在防沙林工作,給樹木澆水、施肥、除蟲,整理和修補滴灌帶,看著小樹苗變成如今的大樹,能抵御風沙,為我的家鄉筑起一道綠色屏障,我很高興,工作起來也更有信心了。”麥麥提尼亞孜說。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該鎮的生態防護林成活率逐年提升,防護林的建設成效顯著。它們不僅有效阻擋風沙的侵襲,保護當地的農田和村莊,還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村民生活質量。
麥蓋提縣濕地公園鳥瞰圖。武勇 攝
近年來,該縣積極規劃并開展一系列沙化土地治理工作。其中,規劃開展沙化土地治理任務104.56萬畝,新造林管護3.24萬畝,光伏治沙28.5萬畝,工程固沙3.1萬畝,糧食產能提升工程25萬畝。
冬日里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竟也能吃上新鮮肥美的大閘蟹,你相信嗎?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巴楚縣衛星水庫。
1月3日,在巴楚衛星水庫冰面上,養殖戶們熟練地鑿開冰層,放下特制的蟹籠,不一會兒,一只只張牙舞爪、活力四射的大閘蟹便被捕撈上岸。
“我們從12月中旬就開始捕撈,每天都能捕撈約600公斤的大閘蟹,而且市場供不應求。預計這批冬蟹能帶來近百萬元。”養殖戶張樹軍介紹。
巴楚縣地處沙漠邊緣,水域資源相對匱乏。然而,這里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卻為大閘蟹的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衛星水庫的水源源自喀喇昆侖山的冰雪融水,經過葉爾羌河的匯聚,水質清澈潔凈,水草豐茂。水庫里天然餌料豐富,為大閘蟹的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經過養殖戶們的反復嘗試和努力,成功克服養殖過程中的種種困難,讓大閘蟹在沙漠旁安家落戶。
一年來,喀什地區堅定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致力于打造宜居的生態環境,通過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生產生活方式,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綠色發展已成為喀什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喀什地區融媒體中心 張紅玲)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